首页 >> 微调电容

2008中国企业生态嬗变0产妇垫设备

门把五金网 2022-09-08 19:19:24

2008中国企业生态嬗变

2007年,产业转型凝聚了十年的政策能量终于得到集中释放。然而,中国企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经历着深刻的改变,产业转型加上生态之变,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节点。

这是一条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产业升级的主体,中国企业不得已上路,并在政府意志和现实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而在2008年这个既有奥运又是政府换届的特殊之年,中国企业生存的命运,似乎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政策之惑2008 年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中国企业收到一个大大的红包:新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的施行,不仅意味着内资企业税负的减轻,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所有企业从此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宽松。

然而,对某些企业来说,来自税收方面的不一定都是好消息。就在同一天实施的2008年关税调整方案显示,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较大幅度下调,而钢铁、焦炭等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关税则大幅提高,表明了决策层鼓励进口、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决心。

其实早在2007年7月初,相关部门就开始对两千余项商品实施出口退税税率调整,取消500多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一政策的出台除了缓解贸易顺差的现实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政府从源头调控倒逼企业升级的信号。而2007年下半年,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危机无疑更加坚定了政府加快产业升级的决心。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外部需求持续减弱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税率调整使得一些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一场适者生存的"大逃杀"顺势展开。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苏南地区一些长期以来依靠出口退税保证微薄利润的企业,由于失去了生存的根本而正在大量消失,有些甚至是整个产业集群的消亡。这也许是中国产业升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政策环境应该给企业调整留下多大的空间,以及政府应该在产业自发升级中应起怎样的作用,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制度室主任罗仲伟认为,中国产业情况复杂,政策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留下特殊出口,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否则政策就会失效,但这样又会造成政策代价的不可控制,这就是政策的困惑所在。大量的企业倒闭,显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中国产业升级又势在必行,而且只能由资源动员力最强的政府来推动。

成本之重除了政策调整的压力,2007年一直笼罩在中国企业头顶的还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其对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工业基础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原材料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除了少数具有议价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向下游产业或者顾客身上转移成本来保持盈利,大多数企业只能自己承受原材料涨价的压力。而目前这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将继续。

与企业成本相关的还有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劳动合同法》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围绕这部法律的争议,却至今余波未平。柳传志的"我们看了以后还是很紧张",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对《劳动合同法》可能带来的企业用工成本提高的忧虑。

这种忧虑在一些企业甚至发展成了为规避《劳动合同法》而集中裁员的事件。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福利保障的完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所带来的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预示着中国低廉劳动力的时代渐行渐远。

而从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日前联合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到商务部的出口新政,再到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环境经济政策的高密度出炉,无不一步步垫高了企业的"绿色成本"。

环保成本的增加很多还源于国际环保标准的提高。例如,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简称REACH法规)已于2007年6月1日生效,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市场人士分析,仅此一项我国企业每年所要负担的成本为5亿~10亿美元。

另外,企业土地使用费用和物流成本也在土地控制政策和资源价格的推动下水涨船高。这一切成本的增加,促使珠江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伴随着企业关闭潮还出现了迁移潮。尽管这种企业大量向中西部迁移的风潮早在前两年就开始了,但最近有愈演愈烈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分析,根据经济学的"梯度发展"理论,企业向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是一种产业升级中的自发调整过程,但由于地区间配套条件的差异,使得这种迁移有了一些悲壮和无奈的意味。

内外忧虑面对日益高涨的通货膨胀预期,2007年,政府打破了几年以来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稳健"的调控思路,组合的货币政策是前所未有的紧缩态势。而2008年1月份,CPI指数7.1%的涨幅将可能促使进一步紧缩政策的出台。

而这一切对于融资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来说,将可能引发其资金链的中断。虽然民间金融发达的江浙等地区的企业所受影响可能有限,但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在信贷规模缩减的条件下,群狼争食的局面必然出现。但对于资金充裕、具有远见的企业而言,货币紧缩的冬天则可能成为它们趁机扩大市场份额机遇期。残酷的冬天过后,可能留下来一些行业的寡头。

需要指出的是,将要推出的创业板虽然因为门槛较高,而对近3000万家中小企业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无疑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

产业升级需要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正如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所言,世界上很多强势经济体都建立在强大的国内单一市场的基础上。但一项研究显示,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现存的各种贸易壁垒,极大地阻碍了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中国经济必须对内开放。

而在罗仲伟看来,由于行政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准入门槛也是国内市场重重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这一现状,还是应该回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首先要解决国有企业的定位问题,既国企到底是宏观调控的工具,还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罗仲伟认为,国有企业就应该是政府调控市场的工具。但是,国际能源安全问题的升级、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的增多都决定了能源、公共交通和信息等部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由行政垄断企业控制,国企与民争利的角色难以改变。

2008年,这场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运动还必须保证奥运经济后的发展速度,考虑南方灾后重建需求膨胀,提防世界经济衰退的外部风险。在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间,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强大将会是其承受成长之痛的最终补偿。

期待变化一年之间,中国企业生态环境产生的种种变化,两会的代表、委员已经察觉。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告诉记者,虽然整体而言,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企业生存的整体环境,大方向一直向好,但是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与成长的因素应该引起关注。他还表示,如果经过调研发现有必要,他会在两会上上交相关提案的。

"我很关注信贷从紧的政策,从控制投资过热、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角度来说,这十分重要,但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信贷资源的配置问题。信贷从紧之后,按照现在地方政府的价值取向,大量的信贷可能仍将会被引向大项目、基建投资以及重化工业项目。因此,真正大幅度被压缩的信贷,实际是在中小型企业或者第三产业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实际上是对经济活力、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一部分。因此,接下来要看地方上如何执行这种信贷从紧的政策,否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陈清泰表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认为,历年两会,实际都是社会不同利益集团博弈、妥协最终形成解决方案的平台,而且随着民主制度和意识的逐步深入,两会的这种职能会越来越被强化。因此,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固然将继续成为两会的核心议题,但对于企业生存的整体生态环境,应该被逐渐强化。

"企业其实是解决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最简单的道理是,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企业的发展,能够带来足够的就业机会,这不需要政府投资,只需要政府给予一个合适、宽松的整体生存环境。"孙立平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对企业目前所处的整体环境也表现了自己的担忧,"去年我就做了提案,提到了中国企业目前的税负水平总体偏重,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就是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这种结构,实际在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是不利的,毕竟GDP和财政收入不是唯一的指标,我看情况,今年还会提案。"保育钧向记者强调。

上一篇:大部制改革加速瞄准服务型政府下一篇:各省市上调最低工资

乙型网带厂

扬州光伏网带多少钱

环保钢带网生产厂家

长城型网带生产厂家

乙型网带厂

友情链接